凭“贴地”视角和年轻化网感出圈,《守护解放西》“锁定”Z世代

[来源:文汇报]

■本报记者 宣晶

“有新的警情,请查收!”近日,随着警务纪实节目《守护解放西3》开播,长沙坡子街派出所接警大厅再次成为了全国网友“围观”的焦点。节目将镜头对准警情复杂地带,年轻态语境述说真实警务故事,引起广泛关注。目前,《守护解放西3》播放量超1.8亿,近340万人在线追看,观众群体中19至30岁的年轻网友占比近七成。

当下,一批正能量普法节目因“贴地”视角和年轻化网感火热出圈:《守护解放西》《大城无小事——派出所的故事》等纪实节目让网友了解基层民警琐碎工作,感知城市建设、社会治理等重大命题;综艺《大侦探》把社会热点议题搬上荧屏,将繁杂的法律条款、程式化的司法活动融入鲜活事例娓娓道来;“罗翔说刑法”“阿特警官”等B站UP主运用极具个人特色的叙事语言,利用弹幕互动的平台机制,牢牢“锁定”Z世代观众的视线。

聚焦“接地气、冒热气”的故事,营造悬念性、趣味性的年轻化网感

“贴着地皮飞,跟着生活走,处处皆故事,人人是主角。”首播于2019年的《守护解放西》以一连串“接地气、冒热气”的故事引起广泛关注,至今播出3季29集,在B站总播放量超过4.2亿。对长沙市民来说,解放西路就相当于北京的三里屯和上海的南京路——1.21平方公里的片区内聚集7家大型购物中心、近2500家大小商铺、30家酒吧俱乐部、1300家酒店和宾馆民宿。《守护解放西》所聚焦的坡子街派出所处于片区核心位置,平均每天出警四五十次,最多的纪录是一天117起。

面对海量且题材丰富的“素材库”,《守护解放西》的拍摄素材并不拘泥于追逐大案、重案,而是选取贴近青年生活的“琐碎事”,迅速拉近与网友们的认知距离。“在这个没有剧本的解放西,太多的故事发生在那些繁华背后的隐秘角落,那里可能是我们从未涉足过的黑暗过道,是我们不曾体验过的‘成年心酸’。”导演组说:“当故事与你我共鸣,那么生活在阴影处我们就更应该懂得自省和坚持,唯有如此,才能不让别人的故事,变成你我的‘事故’。”

为了更好地捕捉拍摄对象的日常故事,纪实节目往往采取全景式、无死角的追拍方式。摄像师24小时轮班不间断地工作,部分采用“非侵入式拍摄”方式,获取了大量鲜活的影像素材。拍摄《守护解放西2》时,一支40多人的摄制团队架设了50多个摄像机,全程跟拍了200多个案件,最终播出的大约只占十分之一。

在后期制作中,节目组没有采取传统纪录片严肃客观的镜头语言,而是运用快节奏的镜头切换,融合综艺感的花体字幕,制造意外频发的巨大反转,最终营造出兼具悬念性和趣味性的年轻化网感。

守护道路安全的交警、忙碌于江河水域的水警、直面危险境况的特警……《守护解放西3》扩大了拍摄范围,除坡子街派出所民警外,还增设长沙人民警察学院、长沙水上治安大队等全新场所,增加对于水警、刑侦法医等警种的随行拍摄。齐翔宇、刘曦钧、宋玥等青年警察走进Z世代观众的视野,通过他们的视角呈现出更全面、更真实的警务工作。民警在梳理案情时铁面无私,厘清案情后又成为当事人的“知心大哥”。这群有血有肉、可爱可敬的基层民警不仅成为公安系统的一张“靓”名片,更为人民警察的“城市英雄”形象传播提供了示范。

理性与感性的相互交融,准确传达专业严谨的法律知识

近期火爆出圈的普法节目积极探索新型互联网传播方式,用生动鲜活的案例增强教育“渗透力”,让观众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法律知识的熏陶。B站UP主“罗翔说刑法”“阿特警官”等用引发强烈关注的案例作为“警钟”“纠错向导”,让安全守法成为年轻人的生活和工作态度;“凉风kaze”与上海市人民检察院、上海市公安局合作,以情景剧方式进行反诈宣传,播放量超过了160万。

曲折反转的高能案情、活泼轻快的综艺调性符合Z世代网友的观影需求,适宜新媒体时代的话题传播,同时也需要制作方精准把控尺度和节奏,以免节目坠入过度娱乐化的风险区。

在最近播出的综艺节目《大侦探7》中,最高人民法院联合芒果TV共同推出普法环节《大侦探合议庭》。法官们探讨节目故事,剖析剧情案件,普及法律知识,针对“凶手”“嫌疑人”的违法行为提出定罪量刑建议。

《守护解放西3》也没有止步于“残酷青春物语”“迷惑行为大赏”的呈现环节,而是以理性与感性的相互交融,疏通观众与“剧中人”的情感甬道,引发网友的共鸣与思考。“多看看别人走的路,人生才不会走歪路。”中国政法大学教授罗翔与《守护解放西3》联动,开设“普法小课堂”栏目,不仅准确传达专业和严谨的法律知识,还将案情分析收束到哲学层面。罗翔以推心置腹的语态代替居高临下的审判视角,与青年观众探讨幸福与责任的关系、人生价值的取舍等话题,在层层递进中完成从入眼到入心,从他律到自律的教育过程,凸显更深刻的社会价值。

广告

评论

编辑推荐